熱劇《清平樂》中那個"大胡子"官員,就是北宋忠臣蔡襄。他不僅在緻仕生涯中"以民為本"取得不斐的政績,還在文學、書法、茶學研究上均有可圈可點之處,亦取得突出的成就,乃是古代傑出的名臣文人中一位多領域集大成的赫赫"大家"。
一、蔡襄其人
蔡襄,字君谟,于公元1021年也就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,出生于今天的福建所轄的仙遊楓亭。
蔡襄的父母雖是農民,乃楓亭望族,蔡琇、母親盧節均知書識理。且外公是惠安縣名士盧仁,學識淵博。蔡襄在童年時深得父母的悉心撫養,又蒙外公盧仁的嚴格教育,從而成為"學霸"而學有所成。
15歲時,蔡襄便順利通過鄉試;18歲時得以遊學京師,入國子監深造。
在京師開封學習一年後,蔡襄即參加會試,以第一名的好成績入圍殿試。次年高中以第十名登進士第。轉年,也就是1032年,21歲的蔡襄得授漳州軍事推官,由此步入仕途生涯。
二、政績斐然的緻仕之路
蔡襄第一份工作幹了四年,朝廷便召令其回京師任館閣校勘,負責皇室秘藏的圖書管理與編撰工作。
後來在歐陽修等谏官的舉薦下,轉任"知谏院",也當了一名谏官,以"敢說敢做不怕事"着稱,譽為"北宋第一诤臣"。
慶曆四年(1044年),33歲的蔡襄得到曆練的機會,下派到地方"知福州"。
蔡襄在福州任上,最突出的政績就是"去民間蠱害"。蔡襄在深入實地調研過程中,發現百姓生病而不就醫,反求拜于巫觋。得知為蠱毒所害後,當即手書《聖惠方後序》刊刻為碑文廣而告之,勸生病的老百姓及時就醫治療。與此同時,采取強硬措施取締巫觋。
史載其令"禁絕甚嚴,凡破數百家,自後稍息。"
由此,在蔡襄雙管齊下的震懾下,福州的蠱害一一被去除,得以還當地民衆風清氣正的科學治病環境。
此外,蔡襄還撰寫《福州五戒文》,大力戒除當地的陳規陋俗。
兩年後,蔡襄改任福建路轉運使"知泉州",建造了有名的萬安橋,即今天的洛陽橋;後"知建州",最有名的政績便是"倡植七百裡驿道松"。即倡議官員,發動百姓,從福州大義至泉州、漳州七百餘裡的大道兩旁栽植松樹以蔭庇大道。
此舉甚得民衆稱贊,後來還流傳一首民謠予之褒揚:"夾道松,夾道松,問誰栽之,我蔡公;行人六月不知暑,千古萬古搖清風。"
在建州任上,蔡襄還緻于農業發展,着有世界上第一部果樹分類學專着《荔枝譜》,尤其在促進茶産業發展上頗有建樹,成為一代茶學專家。此是後話,暫且不表。
1048年,蔡襄因父親去世而離職,"丁憂"在家,守孝三年。
皇佑三年,即公元1051年,年近不惑的蔡襄(在地方打拼七年)二次受召還朝參與政事,主修《起居注》。
次年,蔡襄遷任起居舍人、知制诰兼判注内诠。
嘉佑元年即1056年,蔡襄以"樞密直學士、禮部郎中"的京官職務下挂地方,二次"知福州"、"知泉州"。
在福州任上,着力于"複古五塘以溉民田,又奏減閩人丁口稅之半"。
在泉州任上,着力于整頓吏治,将貪贓枉法的晉江縣令章拱之革職;修建沿海州縣城池,強化軍事演習,防備海寇;注重水利建設,制作《龜湖塘規》,加強水源管理,調處用水糾紛。
在離任的路上,還在郡南小烏石山訪得一泉,解決了附近百姓飲水和灌溉問題。為此,時任晉江縣令的王克俊專門在摩崖刻下"蔡公泉"留記感念。
1061年,蔡襄第三次回到京師,授翰林學士,權理"三司使",主管朝廷财政。次年,宋英宗繼位後,正式任蔡襄為三司使,但蔡襄主張的财政改革措施與英宗的想法不一緻,所編的《國論要目》也被束之高閣。
蔡襄見此,隻好自請外任,于治平二年(1065年)"知杭州",授端明殿學士。次年,因母親過世,辭職"丁憂",護喪南歸。
轉年,也就是公元1067年,56歲的蔡襄在家中逝世。後追授為吏部侍郎,累贈少師,谥号"忠惠"。歐陽修為之撰《端明殿學士蔡公墓志銘》緬懷。
請勿開啟浏覽器閱讀模式,否則将導緻章節内容缺失及無法閱讀下一章。
相鄰推薦:管不住的心+番外 滿級大佬種田日常 穿越之我乃王妃 江果果顧寒煜 過氣小明星的海怪男友+番外 末世之獨寵女配 我兒朱雄英 香江往事 許雨晴沐長風 讓你衡山習劍,你竟斬破諸天? 穿成銀魚後,他對我一見鐘情了 推銷誤入帝皇群,皇帝們震驚了! 大唐廣播站2 正德明君 快穿反派男神有點皮 綜武,帶着李蓮花當老六 科幻天庭,大秦我包攬金榜 打斷腿,爬上鋪+番外 那時偷偷戀着他+番外 我垂釣諸天萬界